理想i8重卡碰撞风波后,李想的路还会怎么拐
理想最近又成了车圈的话题中心,不过这次主角有点出人意料。7月29号那天,理想i8上市发布会现场放了个视频,说是自家SUV和乘龙卡车对撞,结果居然是重卡没赢过i8。说实话,这画面我第一眼看也懵了——哪有三吨不到的SUV把八吨大货给掀翻的道理?隔壁修车厂老刘头都忍不住乐:“物理常识不要钱啊?”
可没两天,东风柳汽和乘龙官方就跳出来发声,说这个误导公众,还要保留法律追究权利。朋友圈里一时间各种转发截图,有人直接在群里调侃:以后咱买菜得开重卡,不然上路怕被新能源SUV怼翻。
媒体问到理想这边,人家回复倒挺快,说实验全程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他们啥都没指定,全流程合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那边也站出来表态:标准流程走到底,不管谁是客户,都不会动手脚。这仨说法摆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就像微信群里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一样热闹。
其实真要论起来,这事最后怎么判还真不好说。不过业内朋友私下聊天时都觉得新鲜:两个大企业法务部杠上,是不是能见证一次行业历史?但消费者端子弹飞着,大伙心里难免嘀咕,以后还能不能信品牌自己吹牛皮?甚至有人吐槽,现在连发布会上演示的数据都不敢信,“是不是PPT做得太好看反而危险?”
绕开这些口水仗,我倒觉得更值得琢磨的是——为啥每次到了关键节点,理想总喜欢挑战大家习惯认知。这几年他们折腾出的弯道,一个比一个急。
最早MEGA刚亮相的时候,我记得身边不少老司机看完照片直皱眉头。有位邻居小赵当时还在业主群吐槽:“这前脸设计,一言难尽。”后来事实证明,他这种观感不是个例。当初定8000台月销目标,可现在勉强2000多辆就算标杆。但50万以上纯电MPV本来市场容量就那么点儿嘛,而且身边能拿它对比参考的竞品几乎没有。我试过一次MEGA顶配版,那冷门配置“无极变色氛围灯”,晚上停车场玩半天,也就是图个新鲜劲儿;副驾座椅通风声音偏大,每次夏天一开空调,小孩睡觉都会被吵醒——细节体验总归还是差点意思。
再往深挖一点,其实MEGA失利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品牌定位突然切换太快。从增程打天下,到突然加码纯电,这步棋走得有些赶鸭子上架。当年销售们天天宣传增程技术如何适合中国国情,现在又开始讲自建补能网络、纯电优势。一线销售小王跟我抱怨:“我们话术切不过来啊,上个月培训还背增程好词呢。”
别忘了,当年三缸机流行那阵,也是一顿教育市场,然后大家用脚投票。所以即便现在50万级MPV领域没人正面刚,但消费潜力其实远没有厂家预期那么旺盛。“卖一台亏两台”的段子,在二手车贩子圈已经传遍好几轮了。
再扯回到最新的i8。这款新车型宣传噱头特别足,把MPV空间、越野通过性、轿车驾驶感全塞进同一辆SUV里。我去年去北京顺义试驾活动,看着李老板亲自站台讲解产品定位,新招式层出不穷。不过师傅们私底下都有共识:“世界上哪有真正‘水桶’车型?”毕竟什么功能拉满,就容易顾此失彼。我注意到i8方向盘加热只有高配才带,中低配选装价贵得离谱;第二排座椅腿托短,用起来总感觉差点火候。而且最近听维修店的小陈聊起,有位女司机因为自动泊车系统误操作,把前保险杠蹭掉漆,新件订货周期拖了一周多,比以往慢不少。他笑称,“智能化越高,修起来越麻烦。”
还有件趣事,今年初某地交警支队搞安全演练,用模拟器测碰撞效果。有参会人员悄悄拍照传到微信群,对比着说“现实中可别真拿SUV去怼重卡”。有人半认真半玩笑地建议以后买保险专门问清楚承保范围,“别等出了事故发现广告里的都是剧本”。
至于李老板自己,他今年突然改走亲民路线,还特意跑抖音录视频,一改过去毒舌作风。有公关公司老同学曾提起,每逢他微博发飙,公司群立马炸锅,要临时加班写回应稿。但现在这样收敛锋芒反而让部分铁粉怀念以前那个敢喷敢怼的大佬形象。“变温柔反而显生分”,这是老粉丝原话,不知道他本人怎么看待这种转型压力?
赵雷唱歌《理想》里面那句歌词挺应景:倔强地反抗命运。账面现金千亿摆在那里,再拐几个弯应该问题不大,只是不知道花期还能不能等来下一季盛放。今年春天楼下邻居种的新玫瑰花只开了一茬,到底明年怎么样,还没人敢打包票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相关信息源散见于用户社交平台讨论、行业内部消息及车辆实际使用反馈等渠道。
免费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