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歼轰-7A的机翼几乎要刮到日本侦察机的舷窗,飞行员甚至能看清对方驾驶员发白的指节。这可不是电影特效,而是7月9日东海防空识别区上演的真实一幕——中国空军的老将"飞豹"用机腹擦着日本YS-11EB的头顶掠过,吓得这架改装古董侦察机差点在空中画起"之"字。
连续两天,同样的戏码在东海反复上演。日本航空自卫队的侦察机刚探头就被逮个正着,歼轰-7A像老练的牧羊犬般围着目标盘旋,时而从右后方咬住对方航迹,时而一个鹞子翻身切到侦察机正前方。最刺激的时刻发生在首日10时50分,两机水平间距仅30米,垂直落差不过60米,这距离对于时速数百公里的战机而言,跟贴身肉搏没啥区别。第二天日本人还不死心,结果又被"飞豹"用60米水平距、30米高度差的战术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架让日本吃瘪的歼轰-7A挂着三个副油箱,机翼下只悬着两枚PL-5格斗弹,活像退休老炮儿腰间别的两把小手枪。可别小看这配置,从东南沿海机场起飞后,它能蹲在任务区晃悠俩钟头,比YS-11EB这种航程不到2000公里的"老破小"强出不止一星半点。那架改装自60年代涡桨客机的侦察机,浑身挂满电子设备活像长满瘤子的老树,被"飞豹"撵得油门踩到底都甩不开,最后只能灰溜溜调头返航。
说起歼轰-7A,这可是中国军工的"老宝贝"。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复合后掠翼,展弦比3.22的翅膀活像海鸥的翼展,低空低速性能好得能让现代战机眼红。当年装备英国斯贝发动机时,3650公里的转场航程直接让空军乐开花,后来换装国产涡扇9更是如虎添翼。1996年刚服役那会儿,日本F-4EJ不信邪非要来掰手腕,结果被这"战斗轰炸机"用空中芭蕾般的机动动作教做人,这段往事至今还是航空自卫队老飞行员的心理阴影。
现在虽然歼-16、歼-20这些新锐陆续上岗,可"飞豹"家族远没到进博物馆的时候。2005年才批量列装的歼轰-7A,机体寿命起码能撑到2035年。空军显然打得好算盘:让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转岗二线,既给主力战机减负,又能发挥它们航程远、留空时间长的特长。就像让特种兵改行当社区片警,收拾YS-11EB这种"小毛贼"简直杀鸡用牛刀。
东海上的这场猫鼠游戏,背后藏着耐人寻味的战术考量。歼轰-7A挂着副油箱慢悠悠巡航的样子,活像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爷,可一旦发现目标,瞬间就能化身扑食的苍鹰。这种"以慢制慢"的战术专门克制电子侦察机——你日本不是想耗到我燃油警报响吗?咱家"飞豹"带的油够陪你玩三四个回合。更绝的是用战斗轰炸机搞拦截,等于明着告诉对方:咱后舱武器操作员正盯着雷达屏乐呢,要真动手随时能切攻击模式给你来个"外科手术"。
看看日本那架YS-11EB的寒酸相,活像把全村电器都绑在飞机上。这老古董改装电子侦察机,雷达信号大得跟移动信号塔似的,歼轰-7A闭着眼都能锁定。中国飞行员后来跟战友吹牛:"那家伙的机动性,比拖拉机强点有限!"倒是"飞豹"在拦截中展现的飞行技巧,把地面雷达站的小伙子们看得直竖大拇指——60米高度差玩出花样,先垂直压制再水平逼近,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壮志凌云》续集。
这场持续两天的东海交锋,暴露出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的科技代差。日本还在用涡桨飞机慢慢吞吞收信号,中国早用上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长航时无人机。歼轰-7A这次亮剑,更像是给老装备开发新岗位——就像武侠片里退隐的刀客,平时拿宝刀切切西瓜,真遇上不开眼的毛贼,照样能耍出夺命十三式。东海天穹下的这场博弈证明:在智慧飞行员手里,老装备照样能玩出新境界,让对手憋着满肚子窝囊气,还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免费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